三星堆考古一线挑大梁的年轻人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3-09-06
三星堆考古一线挑大梁的年轻人(青春派) 7月26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馆。神秘的黄金面具、外形奇特的龟背形网格状器、造型繁复的青铜鸟足神像……不久前还在泥土中半隐半现的三

  三星堆考古一线挑大梁的年轻人(青春派)

  7月26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馆。神秘的黄金面具、外形奇特的龟背形网格状器、造型繁复的青铜鸟足神像……不久前还在泥土中半隐半现的三星堆“重器”惊艳亮相,体量之巨大、结构之复杂、造型之奇异,令人叹为观止。

  1986年,三星堆“祭祀坑”的发现曾经“一醒惊天下”。时隔30多年,从2020年起,三星堆遗址启动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发掘工作,新出土象牙、青铜器、金器、玉器等各类文物1.5万余件,再次轰动世界。

  在三星堆考古一线,90后挑大梁。据介绍,本次三星堆考古祭祀区的发掘有近200人参与,其中150余人是90后,分布在各个岗位上。他们一边从考古前辈那里传承老技艺,一边熟练运用新科技,在考古一线成长成才,成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发扬者。

  发掘:

  不漏掉任何历史细节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游客如潮。在一座青铜扭头跪坐人像展品前,游客们纷纷驻足观看。人像夸张的造型、奇特的纹饰,将人们的思绪带回数千年前的古蜀文明。

  谈起这座青铜扭头跪坐人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90后考古队员许丹阳如同在谈论一位老朋友。出土于4号“祭祀坑”的这座青铜人像,正是经他之手发掘出来的。

  作为负责4号坑现场发掘清理工作的“坑长”,许丹阳有大半年的时间都泡在这个约8平方米的坑里,这里的每个犄角旮旯都是他和同事们拿着小铲一点点挖出来的。

  “考古发掘大部分时间不是在‘挖宝’,而是在‘挖土’。”许丹阳说,土层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是推断遗迹形成年代、过程等的重要依据,“每一寸土都要仔细筛查,不漏掉任何历史细节”。

  为了尽可能还原“祭祀坑”的形成过程,在刚发掘时,4号坑被划成一个个30×30厘米的小方格,大家数着格子,趴在地上清理了一个星期,才挖了10厘米深。清理了两个月,大家发现了不一样的土:灰烬。“灰烬代表可能存在燎祭现象,灰烬本身也可能含有文物残渣信息。”许丹阳说,在清理过程中,土壤环境、地质等各领域的专家也被邀请来参与“会诊”,甚至请来了消防队的救火专家,从火灾现场的角度研判灰烬是在坑内燃烧的还是坑外燃烧再倒进来的。这个过程,让他收获了很多跨学科的知识。

  “在发掘现场,再普通的土块都会被装袋、编号,放进被大家称作‘未来空间’的仓库里保存好。”许丹阳说,这些小小的土块可能包裹着历史的真相,等着人们一层层剥开。

  当然,发掘工作中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文物出土的时刻。到现在,许丹阳还记得自己亲手发掘青铜扭头跪坐人像时的激动心情。“刚开始,人像被象牙等其他器物叠压,但从缝隙中透露的一抹铜绿判断出这是一件青铜器。”许丹阳说,由于刚出土时器物布满铜锈,加之器物盘发冲天的造型如同鸟类翅膀,他并未意识到这是一件青铜人像,还以为是一个鸟形器。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